天津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北洋大学图书馆,于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随学校同时成立,为全国大学图书馆之最先者。
天津大学图书馆现有三处馆舍,分别是卫津路校区北馆、科学图书馆(南馆)和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北馆始建于1958年,由建筑专家、天津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徐中教授设计,建筑面积为9853平方米。1986年扩建了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的八层书库,书库与北馆馆舍相连。1990年由邵逸夫先生捐资助建的科学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0968平方米。2015年9月,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正式开放使用。郑东图书馆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由天津大学知名校友、国家级建筑大师周恺领衔设计。
天津大学图书馆围绕学校建设发展战略,以提供优质文献信息资源支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科研管理为宗旨,建设多层次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截至2022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书刊总量335.71万册,电子图书193.23万种,电子期刊5.66万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64个(子库)。专业类纸质书刊按新老校区的学科进行配置,通用类书刊在两校区均配置复本,并提供双校区的通借通还服务。
图书馆每周开放7*14.5小时。卫津路校区北馆、科学图书馆设有阅览自习座位千余席,北洋园校区郑东图书馆设有阅览座席3300个,另有400多个用于共享交流的休闲座椅和单人位阅览座席。在保留传统藏书、阅览空间的基础上,图书馆设立了日新书斋、特藏阅览室、新技术体验区、影音欣赏室、读者研究厢、个人多媒体区、通宵自习室、多功能展厅、建筑专业阅览室和法学专业阅览室等多种特色空间。各区域配置相应的馆藏资源与软硬件设备,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阅览与交流研修的空间服务。
作为教育部首批设立的“查新工作站”,天津大学图书馆严格保证查新质量,不断进行业务拓展探索。通过查收查引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引入,实现论文收录、引用的自动检索统计和收录引用报告的自动形成,高效规范。组建了不同的学科服务团队,深入学科进行服务。围绕馆藏资源分布、学术信息资源平台、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巧、投稿指南、文献信息管理、毕业论文撰写等内容坚持开展常态化讲座,并面向学科提供定制培训。此外,图书馆一直承担全校多门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学校做好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精神,拓展服务职能,天津大学图书馆调整优化原有情报研究与服务业务,深化开展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2018年9月,天津大学批准成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中心依托图书馆建立和运行。同年10月,天津大学图书馆正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建设的首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承办机构。
天津大学图书馆秉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双校区协同运行,以读者为工作之本,以育人为工作主线,以创新为工作思路,努力构建与天津大学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体系和高水准的信息系统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的信息资源和优质的信息服务,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高质量发展!